來源:潞安化工集團網站 時間:2021-09-16 10:51:05
山西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關于推廣“學先進、抓落實、促改革”
專項工作第二批改革典型經驗的通知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廣國企改革典型經驗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要求,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決定將第二批改革典型經驗進行宣傳推廣。
中國一汽、中國一重、中國東方電氣集團、鞍鋼集團、中國遠洋海運、中國中車集團等6戶第二批企業改革典型經驗來啦!
今天刊播第六期《堅持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加快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中國中車集團,展示!
一、企業基本情況
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中車集團”)至今已有 140年歷史,最早的子公司可以追溯到1881年的唐山胥各莊機修廠,廠史超過百年的子公司有15家。2015年,中國中車集團由原中國南、北車集團重組整合而成。目前擁有鐵路裝備、城軌與城市基礎設施、新興產業、現代服務相互支撐的四大業務板塊,是以“復興號”為代表產品,全球規模領先、品種齊全、技術先進的軌道交通裝備供應商。2020年,統籌疫情防控和生產經營,實現營業收入2399.7億元、凈利潤129.66億元,超額完成了國資委下達的績效考核指標。截至2020年底,員工總數17.37萬人,資產總額4367.3億元,全級次并表企業387家,所屬企業遍布國內28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在全球27個國家和地區設立120余家境外子公司或機構。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倡議,產品已遍及全球109個國家和地區,基本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二、改革情況概述
中國中車集團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視察中車重要指示精神,以“實業興邦、產業報國”為己任,全面深化企業改革,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2020年以來,中國中車集團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研究構建“1—8—20—30”改革三年行動實施方案體系,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督查考核,鼓勵基層創新、營造良好氛圍,全面推進改革舉措落實落地,積極探索建立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堅持科技創新,瞄準科技創新制高點,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加快業務重組落地見效;積極探索運用中長期激勵“組合拳”,依法合規開展骨干員工持股、超額利潤分紅、骨干人員項目跟投等;堅持“三因三宜三不”原則,分層分類、積極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改,加快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切實扛好中國軌道交通裝備領跑世界的重任。
三、典型經驗做法
(一)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
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人運動的發祥地,中國中車集團旗下北京長辛店二七機車廠、濟南大槐樹機廠、浦鎮車輛廠等是李大釗、王盡美等革命前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陣地,中車具有濃郁的紅色基因。中國中車集團始終堅持“兩個一以貫之”,牢記央企姓黨為民、傳承紅色基因,切實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
一是切實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明確黨組織法定地位,大力推行“進章程”“一肩挑”,集團境內全級次332家企業全部完成黨建進章程工作,設立董事會的36家一級子公司全面實現黨委書記和董事長由一人擔任。根據《關于中央企業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強黨的領導的意見》,建立健全議事決策機制,研究細化集團及所屬一級子公司黨委前置研究討論重大經營管理事項清單,明確了黨委直接決策和前置把關的七方面35項議事內容。
二是切實落實子公司董事會職權。加強所屬子公司董事會建設,子公司應建董事會75戶、已建67戶。以一級子公司、總部各部門正職為主體,以高素質、專業化為方向,建立所屬企業專職外部董事隊伍,計劃向33家一級子公司董事會派出外部董事,目前已向14家派出23名外部董事并實現外部董事占多數。結合企業功能定位、治理能力、管理水平等,研究制定授權放權清單,2020年在投資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向一級子公司董事會授權26個事項,減少投資審批項13項。
三是切實推進黨建與生產經營、改革發展深度融合。持之以 恒打造黨建“金名片”,新時代高鐵先鋒“九個一”工程取得積極成效。以“深度融合年”為主題,著力把最新精神融進“重點工作”、黨建特色融進“治理結構”、整改成果融進“制度體系”、名片打造融進“機制建設”、引領保障融進“管控體系”、守正創新融進“日常工作”,促進黨建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召開中國中車集團第一次黨代會,確立到2035年分“兩步走”實現“一核兩商一流”的戰略目標和打造“受人尊敬世界一流中車”的發展愿景,為“十四五”發展明確了目標、方向。
(二)堅持深化自主創新,實現我國軌道交通裝備領先領跑。
始終把自主創新作為鍛造大國重器的不竭動力,始終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支撐,爭當我國軌道交通裝備行業原創技術策源地和現代產業鏈鏈長,矢志在服務交通強國、碳達峰碳中和等國家戰略中擔當有為。
一是突出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著力解決我國軌道交通領域基礎性、前瞻性、關鍵性技術存在的“短板”和“卡脖子”問題,聯合國內優勢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組成產學研用聯合項目團隊,有序推進“72181”等重大專項(即7個國家重點專項、2個重大補短板項目、1個系列化中國標準地鐵列車項目、8個中車補短板項目、1個中央企業創新聯合體項目),確保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目前重大專項進展順利,預計到2023年,我國軌道交通裝備行業能夠完全實現自主可控。
二是突出抓好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作為“十三五”國家科技體制改革試點單位,立足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大局,以“開放、協同、一體化、全球布局”為目標,探索平臺化、市場化、項目化、訂單化管理模式,有效理順各研發機構管理關系和職能定位,形成總部一國家創新中心、中車研究院、信息公司一國家級研發機構一協同創新團隊一子公司五級架構的科技創新體系。目前已建成2個國家創新中心、12個國家級研發機構、23家國家認定技術中心、18 家海外研發中心,組建7個中車協同創新團隊,涵蓋重大產品、關鍵系統、部件、關鍵材料創新產業鏈。
三是突出抓好重大產品研發。以“領先領跑”為己任,堅持“四 個面向”,圍繞“碳達峰”“碳中和”,圍繞服務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 持續加大科研投入強度,主動適應高速化、重載化、服務化、智能化、綠色化、輕量化發展趨勢,統籌謀劃重大技術和產品布局。2020年,中車研發投入占比達到6.1%;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成功試跑,時速400公里跨國互聯互通高速動車組成功下線,京雄智能高速動車組上線運營,時速350公里貨運動車組成功下線,30噸軸重貨運電力機車等完成樣車研制,“復興號”高原雙動力集中動車組上線試驗。
(三)堅持突出改革實效,切實激發企業發展活力內生動力。
堅持“快半拍部署、快半步行動、快半年見效”的“三快”工作總基調,積極營造“想改、敢改、真改”的“三改”工作總氛圍,著力在改革整體性、協同性、系統性、針對性、實效性上下功夫。
一是扎實推進產業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通過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機車車輛工業原有的35家工廠和4家研究所,目前已整合為18家一級子公司的主機制造企業新格局。深入推進牽引變流與網絡控制、制動、鉤緩等核心系統和關鍵部件業務重組,積極打造單項冠軍和隱形冠軍,特別是積極推動中車時代電氣科創板上市。推動風電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業務的重組整合和合資合作,構建“一核三極多點”業務結構。
二是扎實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按照“三因三宜三不”原則, 按照五類業務分類及所屬企業功能定位,堅持“一類一策”推動相關企業混改。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柱業務,重點是在保證股權不低于51%的前提下,積極引入非國有資本和戰略投資者,著力改善發展質量,加快形成競爭引領優勢。對處于發展初期的培育業務,將改革重點放在建立培育期風險共擔機制和市場化經營機制上,積極與非國有資本進行股權融合、戰略合作、資源整合。對金融服務等為主業服務的平臺業務,積極引入央企、國企、民企進行專業化整合。2020年實施完成5個混改項目,其中:2個項目推行了職業經理人制度;4個項目實施了核心員工持股;1個項目探索實施科技成果轉化股權獎勵,實現基礎研發技術人員跟投。
三是扎實推進市場化經營機制換轉。全面啟動集團黨委管理干部“兩制一契”管理,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實現全覆蓋。至2021年4月底,按照制度規定與經理層簽訂有關合同或契 約的各級次企業達173戶,實現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的經理層成員680 A,占比68%;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的各級次企業有14戶,職業經理人合計75人。具備條件開展中長期激勵的各級次企業44戶,目前已開展長期激勵的子企業38戶。
四是扎實推進綜合改革專項工程。7家“雙百企業”結合各自功能定位、產業特點等,按照“五突破一加強”要求,主動尋求“破冰突圍”。株洲所探索開展骨干員工持股、超額利潤分紅、科技人員項目跟投等多層次激勵機制;長客股份公司、四方股份公司探索科技成果應用市場化、科研項目授權放權管理,促進高鐵產品不斷升級。長江集團、唐山公司2家“科改示范企業”,通過創新科研體制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責任編輯:崔婷婷
本網站所刊登的各類信息,均為潞安化工集團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
直播潞安APP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