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本站 時間:2021-08-09 10:05:46
山西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關于推廣“學先進、抓落實、促改革”
專項工作第二批改革典型經驗的通知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廣國企改革典型經驗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要求,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決定將第二批改革典型經驗進行宣傳推廣。
中國一汽、中國一重、中國東方電氣集團、鞍鋼集團、中國遠洋海運、中國中車集團等6戶第二批企業改革典型經驗來啦!
今天刊播第二期《以思想“破冰”引領改革“突圍”》。中國一重,展示!
一、企業基本情況
中國一重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一重)始建于1954年,是毛主席提議建設,周總理譽為“國寶”,習近平總書記稱為“第一重地”的“一五”時期的156項國家重點工程之一,按照國家戰略部署、功能定位,承擔著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首臺(套)和替代進口的特殊使命。近70年來,中國一重始終秉承“發展壯大民族裝備工業,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科技安全、產業安全和經濟安全,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的初心和使命,緊緊圍繞鋼鐵、核電、火電、石化、船舶、汽車、礦山、航天航空、深潛、軍工等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需要,深耕實體經濟,致力科技創新,做強裝備產業,先后創造了數百項第一,開發研制新產品421項,填補國內工業產品技術空白475 項,提供了500多萬噸重大裝備。目前,中國一重已形成了國內唯一、世界少數的核島一回路核電設備及原材料全覆蓋制造能力,是全球核島裝備和冶金裝備全流程制造技術的領先者,是世界最大“雙超”石化鍛焊加氫反應器極限制造技術的領導者,也是我國國防裝備的重要供應商。先后獲得省部級以上科學技術獎157項,其中國家級特等獎2項、一等獎9項,打破了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困境。
二、改革情況概述
中國一重作為最早一批進入市場打拼的國有企業,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痛苦轉型、迅速發展的輝煌榮光和全面深化改革后的“浴火重生”。在“浴火重生”之前的一段時間里,受金融危機和管理粗放等內外部因素綜合影響,中國一重存在的計劃經濟烙印深重、市場化程度不高、體制機制不活、發展動力不足、經營活力不強等問題,成為阻礙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攔路虎”,導致中國一重陷入效益滑坡、連續三年虧損,企業生存舉步維艱。中國一重的資格老變成了思想老、觀念老,分量重變成了虧損重、負擔重,在生死的十字路口黯淡徘徊。
面對重重壓力和挑戰,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和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按照國務院國資委全面深化改革部署,中國一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中國一重重要指示精神,系統推動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改變作風,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大力弘揚艱苦奮斗創業精神,堅持從嚴治黨、 從嚴治企、從嚴管干,殺出了一條改革創新的“血路”,實現了一年扭虧、兩年翻番、三年跨越的工作成效。2017年實現扭虧為盈;2018年一2020年利潤總額平均增長131.11%,營業收入平均增長66.95%;截至2021年5月末,利潤總額、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增長47%、15%,繼續保持逆勢上揚態勢。通過深化改革創新發展,有效促進了企業轉型升級、結構調整。在傳統產業領域實現了黑色冶金裝備和有色冶金裝備并進、金屬材料和非金屬材料并進,實現了從制造向“制造+服務”轉變、制造向“制造+系統解決方案”轉變。在戰略新興產業領域,進入了地企融合、“一帶一路”板塊,成功開發了油氣智能導鉆裝備、風電全產業鏈裝備制造、秸稈綜合利用裝備、冷鏈物流裝備、大馬力電傳動農機裝備等,并打造成為世界最大鋼鐵產品生產供應商,闖出了一條老國企涅槃奮起之路。
三、典型做法
全面深入推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以解放思想破題、以搞活機制立題、以創新發展解題,做到學習宣傳貫徹全方位,“三級”改革行動方案全覆蓋,重點任務“掛表督戰”全過程,樹立了一面鮮明的改革旗幟。
(一)國企改革——要變“思想”、轉“觀念”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黑龍江時強調,東北發展,無論析困境之因,還是求振興之道,都要從思想、思路層面破題。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中國一重時指出,這里的人才 可行、技術可行、干部也很好,還缺一個就是精神、思想、格局。國 有企業改革涉及面廣、影響大,作為老牌國企、地處東北、傳統行業,改革阻力首先來自于思想觀念是否轉變,思想不解放,改革就會打折扣。中國一重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中國一重重要 指示精神為指引,以思想之“變”引領行為之“變”、以行為之“變”撬動發展之“變”。
一是開展“大討論”,找準“變”的靶點。領導班子帶頭深入基層,先后分4個階段,圍繞“四個滯后”“四不作風”“三講三不講”等多個主題,分3個層級,累計開展180余場次、近9000人次參與的解放思想大討論,查找出11個方面226個具體問題。
二是堅持動真碰硬,不“變”思想就換人。先改“主席臺”、再改“前三排”,累計調整不適應改革發展需要的領導干部98人,解除崗位合同95人,中層干部只拿生活費20人次,4個單位領導班子全體起立,累計處理處分309人次。
三是變不可能為可能、變可能為現實。在干部職工中倡導“只有想不到,沒有辦不到”“努力到無能為力、奮斗到感動自己”的改革理念和工作作風,徹底改變“一重就是重、誰也拱不動”的傳統觀念,實現了干部職工精神面貌的“蛻變”和企業發展質量效益的“聚變”。形成了四位一體、多級聯動“掛表督戰”機制(深化改革三年行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東北三省重要講話及視察中國一重重要指示精神、高質量發展、國家重大項目落實),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三項制度改革、產業結構調整等改革任務到期節點完成率100%。
(二)國企改革——要抓“機制”、激“活力”
過去五年,中國一重首創“兩個合同”機制,以勞動合同解決身份問題,以崗位合同解決進出問題。近兩年在“市場化選聘、契約化管理”方面,持續加大改革創新力度。
一是堅持黨委“管”、市場“選”,讓合適的人“上車”不合適的“下車”。我們“拆廟”“壓編”,撤銷各級管理機構187個,壓縮定員 2355個,占在崗職工總數的21%??偛柯毮懿块T從19個壓減至13個,再到10個,編制減至87人。2021年,制定了《全面推行子 企業董事長和經理層市場化選聘契約化管理的實施意見》,明確了10個競聘環節、5個參與主體(包括上級黨組織、上級紀委、子公司董事會、子公司黨組織、總經理)。公司102名中層干部中,45周歲及以下年輕干部達41.2%,“80后”占比28.4%,分別提高了19 和16.2個百分點。
二是推行職務與職級并行,持續拓展人才成長“五個通道”。打通五類人才(管理、營銷、技術研發、黨務、技能人員)晉升通道, 并細化形成6個職級,2至3年一個臺階,實現職業有規劃、發展有平臺、晉升有通道。五個通道縱向晉升、橫向互動,職務與職級并行、相互轉化。同時,建立了“優秀工程師庫”,按照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研究員級高工的5%、10%、20%比例,遴選入庫118人,提供“綠色通道”(如列為“優秀高級工程師”庫人選,同時評為高級工程師滿2年,或列為“優秀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庫人選,可直接競聘二級單位副職崗位)。33名高級技師評聘為高級工程師,3名技能人才選聘成為制造廠副廠長;推進專職副書記、黨群部門負責人等黨務人員與經營管理崗位雙向交流,在公司10名直屬單位專職副書記中,此次由業務崗位轉任4人,同時由黨務崗位轉任重要經營管理崗位2人;二級單位領導崗位人員轉任非領導崗位職級11 人,由管理副總監、技術副總監等非領導職務轉任領導職務。
三是堅持強激勵硬約束,讓廣大職工群眾嘗甜頭、有盼頭。按照“確保、力爭、創優”指標,確立7%、9%、11%薪酬正常增長機制,“十三五”期間職工收入年復合增長率達10.7%。建立多元中長期激勵機制,員工持股、超額利潤分享、項目分紅等措施穩步推進。扎實開展“大國”“首席”三級津貼機制(公司級、子公司事業部級、制造廠級大國英才、大國工匠、首席技術專家、首席技能大師),公司級累計評選32人,每年享受12萬元、6萬元、4.2萬元補貼。構建補充醫療、企業年金、文化生活等多重保障機制,2021年實施了年金“倍增計劃”,繳存比例由個人1%、企業4%,提高到封頂 2%、8%。同時,在一年期補充醫?;A上,新增覆蓋職工全生命周期的長期補充醫療保險。強化落實“重獎”機制,對“十三五”期間作出突出貢獻的8名特級勞模進行專項獎勵,每人獎勵一臺價值20萬元的紅旗汽車,在職工群眾中引起強烈反響。
(三)國企改革——要謀“創新”、擔“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要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培育一批核心技術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敝袊恢貓猿謩撔买寗?,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敢于走前人沒走過的路,當好技術創新主力軍、排頭兵,聚焦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現代產業鏈鏈長,把解決“卡脖子”技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作放在更加重要位置。
一是需求導向,精準立項。改革科研管理體系,由行政分派轉變為自主科研,研發單位全部設立市場調研部,完善政策研究與科技信息調研體系,為研判技術發展方向和科技立項決策等提供依據,根據國家戰略和市場需求,簽訂科研合同。
二是揭榜掛帥,責權一體。推行課題負責人“競聘制”,28項課題實施了公開競聘,打破看職位、重職稱和硬性指派的傳統做法。推行項目負責人“承包制”,在成員“組閣”、工作分工、技術路線、績效考核等方面為課題負責人賦權,同時將部分重點科研項目獎金作為本金參與風險抵押,并實行研發人員項目分紅制。
三是開放協同,產研結合。構建產學研相結合開放式科技創新體系,形成與政府機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業協會、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等定期交流機制,與清華大學、哈工大等合作開發“超大型壓機"顛覆性技術,與中核、中廣核、哈電等組建跨企業間勞模創新工作室聯盟等。
四是全員參與,多維創新。建立“4451”全員全方位創新機制,強化四級聯動創新(集團、子企業、子公司、制造廠),發揮四類人才作用(大國英才、大國工匠、首席技術專家、首席技能大師),搭建五室創新工作(活動)室(勞模、黨員、青年、黨外人士、技能大師),開展一賽(百萬一重杯勞動競賽),凝聚創新人才3000余人,累計完成基層創新課題620項,創效近7億元。
五是自立自強,硬核擔當。先后攻克核電等26項關鍵核心技術,取得37項重大科技成果,破解重型H型鋼萬能精軋機組設計技術等3項“卡脖子”技術,成功制造世界最大3025噸鍛焊加氫反應器,開發了2200mm鎂合金熱軋機、12m鋁碾環機、高質量銅線 坯生產線等新產品。近年來,研發投入年均增長32. 9%,2020年同比增長76.5%,通過替代進口為國家節省資金超過1000億元。
責任編輯:郝佳麗
本網站所刊登的各類信息,均為潞安化工集團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
直播潞安APP
微信公眾號